換智慧型手機後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很方便的看電子書,到HTC MARKET可以免費下載。現代文學中太多湯湯水水、無病呻吟的東西,還是古書好,而且沒有著作權的問題。趁平時搭車或候庭時間,一一把年輕時看不下的古文或小說細嚼,可能微近中年,理解上也較無障礙,但我也不是文史學家,更不可能去考版本、查百家之說,只是將心得提出分享交流~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四書.jpg  

(網路圖片)

「大學」,朱熹將之列為四書之首,經文很短,讀本中加上後人的解釋與引述。從內容上我認為是儒家的方法論,也就是說明治學的目的、態度、順序。

「大學」是入世的大人之學,知止而定靜安慮得是為學的準備,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是態度,修齊治平是次序,其本在於修身,目的在彰揚光明正大的德行,使整體社會善良美好。

關於格物致知的解釋,朱熹的說法是「所謂致知在格物者,言欲致吾之知,在即物而窮其理也。蓋人心之靈莫不有知,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,惟於理有未窮,故其知有不盡也。是以《大學》始教,必始學者即凡天下之物,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窮之,以求至乎其極。至於用力之久,而一旦豁然貫通焉,則眾物之表裡精粗無不到,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。此謂物格,此謂知之至也。」我認為不太合邏輯,都還沒開始學就要先達到「格物致知」~對世間萬事萬物的道理參詳透徹,那還要學什麼?

對照第二句的「知止而後有定,定而後能靜,靜而後能安,安而後能慮,慮而後能得」,知止的「止」可能有兩種意思:一是止息妄念,而後能定靜安慮得。另一是扣緊前句,將「止」解釋為「目的」,也就是要先知道為學的目的在於「明明德,親民,止於至善。」,能夠體認正大的目標後,自然能定靜安慮得。

因此格物致知與知之定靜相同,應指個人內省的功夫,而非向外求知的過程。格物可解為摒除(格開)物質、物欲的干擾,或者「格物」是儒家的修煉方式,採取凝神靜坐的方式,斷絕一切世俗雜念,才能進入求知的正確狀態

「大學」猶如憲法的前言,雖然沒有具體的學問科目內容,但直接點出儒家為學的目的在於修己利人,達善天下,故名之為「大」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經文:

大學之道,在明明德,在親民,在止于至善. 知止而後有定;定而後能靜;靜而後能安;安而後能慮;慮而後能得. 物有本末,事有終始.知所先後,則近道矣.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,先治其國;欲治其國者,先齊其家; 欲齊其家者,先修其身;欲修其身者,先正其心;欲正其心者, 先誠其意;欲誠其意者,先致其知;致知在格物. 物格而後知至;知至而後意誠;意誠而後心正;心正而後身 修;身修而後家齊;家齊而後國治;國治而後天下平.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,壹是皆以修身為本.其本亂而未治者 否矣.其所厚者薄,而其所薄者厚,未之有也!

 

傳詞部分佳句選:

「物有本末,事有終始,知所先後,則近道矣。」

「君子無所不用其極」(指進德修身必須精進不已,達到至善。)

「子曰:聽訟,吾猶人也,必也使無訟乎。」

「君子慎其獨也」

「富潤屋,德潤身,心廣體胖」

「人莫知其子之惡,莫知其苗之碩」

「一言僨事,一人定國」(言個人與社會群體的連帶關係,一個好人會使社會變得良善,一個壞人也會敗壞整體社會風氣。)

「有德此有人,有人此有土,有土此有財,有財此有用。德者本也,財者末也。」

「悖而入者,亦悖而出」

「仁者以財發身,不仁者以身發財。」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ong081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